top of page
作家相片Maria Li

設計思考工作坊 - for kids



今次是第二次帶小學生做設計思考工作坊,原以為只要copy給中學生或成人做的那一套然後作些簡化便行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不過秉承製作原型 (rapid prototyping) 「愈早失敗,愈快成功」 的精神,我在此記錄我今次的失敗經驗以及學習心得,下次作出修改,然後再測試。

有什麼做得好?


重點放在培養同理心

其實我事先都知道9-12歲的小孩專注時段會較短和溝通組織能力方面較弱,所以我特別安排了一個10-15分鐘的體驗活動來取替個人故事分享環節。而孩子們的反應也很興奮,對他們而言能夠親身感受和觀察會更切身實在和易理解。



營造安全和鼓勵創意的環境

一開始我便告知他們會為有需要人士設計一個無障礙城市,並鼓勵他們勇於分享點子,同時也定下互相結予constructive feedback 的規則。



有什麼需要改善?


1. 流程設計

我沿用d.school 設計思考的五個步驟(圖一)來做主軸,這一套在成人身上沒有問題,但對9-12歲的小孩來說會有點兒複習。因為我當日的經驗是孩子們不能清析明白定義問題是什麼意思,如我對他們說是去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,他們會列出很多相關的表面問題(圖二),但不懂怎樣去找出問題的主因。


圖一
圖二

2. 給予指示和時限控制方面要更明確

引導小孩跟成人運用設計思維時有很大我分別,尤其是小孩比成人更擅於發揮創意。當天的孩子的跳脫思維比我想像中的流程快了,有些孩子會一下子由定義問題跳到發想解決方法。加上帶組的引導員(facilitator) 不太清楚整個流程,所以未能有效控制活動節奏 。


3. 反思及總結完成過急

因時間倉絀,最後拿走了由參加者分享反思的環節,急急概括了當天的學習重點作罷。但事後想起,覺得我這個決定是錯的,我既不知道孩子們有什麼感受和得著,也不知今次工作坊的成效如何。


 


下次我會如何安排?


1. 簡化設計步驟

  • 感受 - 例如透過體驗活動,分享親身站在使用者視角的感受。然後用 「5 次為什麼」來幫助找出問題的根源。

  • 想像 - 可視乎參加者的狀態而作出調整,例如如大多數的參加者都是較文靜,那麼便安排一個3分鐘個人發想環節,然後再落小組分享。但如果參加者都較敢於發言,他們反而可能會在寧靜的個人發想環節感到無所適從。

  • 實踐 - 給予充足但不過多的時間 (大概1.5小時),利用原型製作工具及簡單的材料(如紙皮、發泡膠板、鐵線、pvc 管)將發想的點子造出來。潤意要事先強調這只是原型,不需要完美,它的目的是將做出來的原型拿去測試,得到回饋、修改、再測試 ⋯⋯

  • 分享 - 有自信地將成果展示給其他人,並收集回饋。參加者可採用不同的形式,例如 demo, role play, 影片,網頁等。



2. 事先和引導員做演練

今次有三位引導員入組幫手,可惜因沒有事先溝通好各個環節的細節,所以環節與環節之間有點模糊和混亂。所以我下次定會事先安排和有份參與的引導員做一次演練,清楚溝通每個環節的目的和 ground rules。


3. 可考慮以大合照完結




1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